为引领青年学子在广阔天地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学思践悟中筑牢思想根基,2025年7月29日至8月3日,艳照门
“青悟时空,智绘红途”实践队在艳照门党委书记黄越、党委副书记韩冬、组织员李国骏和辅导员刘雪婷的带领下,前往贵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以“从红色基因到科技强国”为主线,引导队员在革命旧址中体悟初心,在科技高地中锚定方向,探寻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的传承价值,促进红色基因与蓝色情怀深度交融,体悟红色精神驱动现代化发展的青年使命。
溯工业记忆,铺实践基石
实践伊始,实践队走访贵州航空航天产业阵地,筑牢产教融合纽带。7月30日,队员们探访三线航空发动机厂旧址,在斑驳岩壁与历史遗存间,触摸“靠山、分散、隐蔽”的奋斗印记,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随后,团队前往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近距离学习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座谈会上,艳照门与研究所围绕航空动力领域人才需求、联合攻关深入交流,凝聚校企协同育人共识。
当日下午,实践队参访航天科工十院十部,从早期导弹研发到智能装备前沿,深刻体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分量。双方就航天前沿技术合作、毕业生就业导向交换意见,共商为青年学子搭建从校园到产业的成长桥梁。

次日,实践队走进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了解其从单一生产到中小推力发动机研制生产修理基地的发展历程,感受企业坚守的艰苦创业与科技创新精神。这些走访不仅深化了校企合作平台,更让队员在工业一线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红色精神内核,为后续探索注入动能。
悟红色初心,铸精神根基
7月31日下午,实践队抵达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灰色的围墙、高耸的岗楼,瞬间将时光拉回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在阴森的牢房和锈迹斑斑的刑具前,队员们肃立默哀,通过详实的历史照片和文物资料,深刻感受革命先烈在极端环境下展现的坚定信仰和不屈意志。在讲解员的动情解说下,实践队员深切体会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和“宁折不弯”的革命气节。

8月1日上午,实践队前往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拾级而上,“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在晨光中庄严肃穆,在黄越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鞠躬致敬,缅怀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在韩冬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

随后,实践队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和遵义会议旧址,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详细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过程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在遵义会议旧址的会议室里,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智慧与勇气,深刻认识到“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对于当下青年成长的重要启示。

8月1日下午,实践队奔赴娄山关,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亲身感受“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险峻。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队员们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方式,重温了娄山关大捷的激烈过程。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转折,更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攀登娄山关的过程既是对体力的考验,也是对意志的磨练,通过实地学习真切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激励着青年学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探星河之眼,承赤子之心:从科技高地到精神灯塔的传承接力
8月2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平塘县,实地参观“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天眼从选址、研发到建成的艰辛历程,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南仁东先生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荒山野岭中扎根22年,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这一大国重器的宏伟,了解其在拓展人类宇宙认知边界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体现的自力更生精神。

午后,实践队参观了南仁东纪念馆,通过详实的生平事迹展陈,深刻感悟“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毕生奉献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从选址到建设,南仁东先生倾注了毕生心血,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22年的坚守与奉献,铸就了这座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随后,团队前往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通过互动体验、模拟观测等方式,近距离感受天文世界的奥秘,进一步拓宽了科学视野。

此次贵州之行,实践队在红色旧址中感悟信仰力量,在科技高地中锚定奋斗方向。队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贡献航天青年的智慧与力量。未来,团队将深化调研成果,推动红色资源进课堂、进项目,助力青年在强国复兴伟业中担当“总师型”人才使命。时空无垠,红途永续,西工大学子正以青春之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文字:耿浩华
图片:何锦宇、巩志涵
审核:韩冬